古镇盐工的爱恨情仇:盐骚(33)

“夏子谦是咱镇上有名的孝子,我能不成全他的孝心吗?”

“我看哪,你是想成全自己善人的名声罢了。”

“妇道人家知道个啥?以后你别管这些事!”杜善人发火道。其实平日他给钱给米,夫人也不说什么,这次实在是看灾情太重,上门讨要的人每天络绎不绝,不免忧虑。

蒲青莲得知,也送了些钱给夏子谦。站在没了屋顶、积满了水的屋子里,蒲青莲很震惊。她望着空空的四壁,惊讶地问道:“屋里的东西呢?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夜夜欢歌(10)

“没了,都没了,都被水冲走了……”夏子谦一边用勺舀着水往外泼,一边伤心地说。然而屋子再破也是祖祖辈辈居住过的屋子,一家人还是舍不得离去,就算狠得下心舍弃这破屋,也没有什么地方可去。

“青莲妹妹,你不该到这里来……你跑出来家里又该骂你了吧?”

“你家遭了灾我能不来看看吗?你奶奶也是从小看着我长大的,就跟我自己奶奶一样,我总得来送送她……你不用担心,杨家的盐灶被冲毁不少,杨延光正忙得焦头烂额,顾不上管我。这些钱你拿着买些吃的,添点东西吧,日子总得过下去。”

“青莲妹妹,我知道你虽然嫁入杨家,其实也没什么钱的,我怎么能要呢?”

“子谦哥哥,我好歹还能有口饭吃,还有些首饰,咱们从小就一家人似的,你不用跟我客气。我走了,免得别人看到去杨家说闲话,你自己多保重啊!”薄青莲踩着淹到脚踝的水走出门去了。说是出门,其实也没有门了,只剩一个空空的门框而已。

受到致命打击的是宁河镇的盐业,小盐灶被冲毁的不计其数,连三大盐灶老板都不同程度地受了灾,其中镇上第一大盐灶老板杨延光受灾最重,盐灶被冲毁了一半以上,连盐灶储存的炭和木柴都冲没了,炭沉在了河底,木柴漂满了河面,但再也没人敢去打捞了。

一时宁河盐业几乎陷入瘫痪,各盐灶几乎都停业了,大部分盐灶已经无法生产,残存的完好盐灶开不了工,因为盐卤被大水冲淡得不能熬制成盐。

宁河镇夹在两山之间,少有整块土地可以耕种,土地也多沙石十分贫瘠,不适合农作物生长,长期以来就不靠种庄稼为生,粮食几乎都从外地运来,仗着盐业的兴旺不织而衣,不耕而食。盐业一受损,几乎百业跟着受影响。宁河镇的各行业都是围绕着盐业而生的,盐业一停顿,盐包盐篓卖不出去了,船运业没生意了,靠人力负运的人失业了,不用说,许许多多在盐灶打工的工人更是没法养家糊口了。

不仅如此,茶楼、饭馆、妓院、百货铺等等生意都前所未有的冷清,许多人家忙着重建倒塌的房屋,许多人家饭都吃不起了,哪还能下馆子、去商店买东西。盐老板们面对被毁掉的盐灶也正焦头烂额,根本没有心思进茶楼饭馆。

许多盐商没有了流通的资金,小本经营的盐商被拖垮掉,大些的盐商为了尽快修复盐灶,早日恢复生产,也不得不低价卖出积存的盐,当地人称卖跳岩盐。

人们都说,连宁河镇第一大盐灶老板杨延光都开始卖跳岩盐了,这次宁河盐业真是元气大伤呀!也有些受灾较轻的,或是资金雄厚的,趁机收购这些低价盐来囤积。

作为大盐商,沈玉林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个机会,不仅自己大量收购,还鼓动赵源清也尽量买下一些,甚至情愿出比其他盐商更高的价。赵源清开始不明白,说:“我赵家的盐灶损失不大,等水退了、盐卤恢复浓度就可以继续生产,干吗要去和盐商争着买别人的盐,还要主动加价?”

沈玉林胸有成竹地说:“各盐灶受灾减产,要到明年才有可能恢复,而各地对盐的需求却不会减少,物以稀为贵,宁河盐一定会涨价!抢先买下再伺机卖出,定能大挣一笔!何况跳岩盐这么低的价,直接买下不比你费力熬盐出来卖更省事,成本更低?”

听得赵源清连连说:“有道理,有道理……”

“盐卤什么时候能恢复可以熬制的浓度还不一定,闲着也是闲着嘛,其实倒卖货物有时候比直接生产更能挣钱的。我看哪,洪水过后必有饥荒,您要是不愿意囤盐,囤米也是一样的,我正打算最近进几船大米来放着。”沈玉林继续说。

赵源清笑道:“这你也想到了?看来我迟早要被你说动成为一个商人不当盐老板了。”心里对沈玉林做生意的本事还是很佩服的。自从沈玉林进了门,他赵家的盐就总能卖到更高的价,这几年来财源滚滚,家资更加丰厚。沈玉林好像是个吉星,不仅让他事事顺利,连这次洪水赵家的盐灶都没怎么受损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夜夜欢歌(11)

洪水淹了半个多月才退去,原有的存谷尽数腐烂,米价果然上涨,远远超过盐价,镇上大部分居民都无力购买,饥荒不可避免地到来了。后溪河里运盐运粮的船只依然来来往往,运走的是盐老板们饱含无奈的跳岩盐,运来的是同样令人们万般无奈的高价米。后溪河上仍然是热闹的,但这热闹和平日不同,是一种虚假的繁荣,充满了乱哄哄的、努力挣扎的、末日般的气息。

洪水过后,人们正忙着重建家园,清理修复盐灶,忽然又刮起大风来。

风从不知什么地方远远地赶来,呜哇呜哇地叫着,好像很着急的样子,要急着继续往前赶,所以要把一切阻挡它的东西扫荡干净。有些被洪水泡软的房子经受不起这第二次摧残倒塌了,那些好不容易在洪水的浸泡中挣扎着活过来的树又被连根拔起,带着青枝绿叶含恨倒在地上被人踩出绿汁来。

猫们在屋顶走着走着,忽然就给刮到地上,反应快的及时扭转身子四脚着地,反应慢的摔个肚皮朝天,落个半身不遂。鸡们在风小时被吹得羽毛翻飞,如一团滚动的鸡毛球,风大时竟可以乘风飞翔。传说鸡曾经是会飞的,看到鸡在空中飞人们还不觉太碍眼,看到鸭鹅们带着一个笨重的身子伸长脖子声嘶力竭地在空中叫着,候鸟般一队队从头顶上呼啦啦地掠过,人们就不能不瞠目结舌了。

风一歇气,这些鸡鸭鹅们有些直挺挺地摔到地上,有些落到树上挂在枝上,好像是那树结的果实。有人想用竹竿去捅树上的鸡鸭,结果风只轻轻一带,那竹竿就倒向另一边,把对面屋子的窗玻璃给捅碎了。主人不依,出来正想骂两句,一看那人抱着竹竿兀自舍不得撒手,被风吹得陀螺似的滴溜溜直转,不禁嘿嘿乐了,一张口却吞进一口风,那风咕噜噜滚进肚子里,只觉一团凉气带得人往下一坠,一时有点犯愣,忘了自己出来要干啥。

藏春楼的花船因是两层,更是招风,在河里东摇西晃,把那些个本已喝得半醉的客人抛了好几个到河里,好在花船是固定在河岸的,水不深,这些人也多半会水,冷水一浸酒也醒了,跌跌撞撞地爬上岸去。

还有些人在铁索吊桥上走着走着,风一来人就掉下河里去了,也有人及时拉住了铁索,吊在半空打秋千。想翻上去吧风吹得人根本使不上劲,老吊着也没了力气,一松手还是落进河里。河中有一些岩石,水枯时游水的人游累了常在上面玩耍歇气,水涨起来就不见影了,但是落下去的人运气不好被水流冲到它面前,就会被撞得一身青紫,运气更差的一头撞晕,就再也爬不起来。

半边街上的店铺挂的灯笼、招牌什么的大部分都被吹掉了,灯笼在地上滚着跑得老远,幸好是白天,若是晚上恐怕会引发火灾。还有一些人家的瓦片被吹得掉下来摔碎了,摔得主人家心疼不已,摔的那都是钱呀!一些人本来好端端在街上走着,突然觉得后背好像被人猛推了一下,脚下生风腾云驾雾般往前飞奔了几步,还没来得及体会神仙的感觉就又停下来了,但停下来时却不是好端端地站着,收不住脚摔了一个狗啃泥。

胡铁匠和卖纸钱的熊老汉是邻居,大风把熊老汉家的一棵树吹倒了,倒向胡铁匠的屋子,把他的屋顶砸坏了。胡铁匠找到熊老汉说:“你的树把我的屋顶砸坏了,你得赔!”

熊老汉说:“树是风刮倒的,又不是我让它倒的,凭什么要找我赔?”

“可树是你家的树呀,不找你找谁?”

“那风还吹坏了我的树呢,我这棵树冬天能挡风,夏天能遮阳,现在没了,我找谁赔去啊,难道找风赔吗?”

“那我管不着,我只知道树是你家的,是你家的树砸坏了我的屋顶,你就得赔!”

“又不是我砸的,就不赔!”

胡铁匠发了蛮,招呼了铺里几个小伙计冲到树旁,要把树抬走,说:“好,你不赔我就把树拿走,你这破树当不了好木料用还不能当柴烧吗?”

熊老汉急了,跑到树边用身子挡住树说:“这是我的树,你不能拿走!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夜夜欢歌(12)

“嚯,现在你自己也承认了这是你的树,那你的树砸坏了我的屋顶,你就得赔!”

“就不赔,也不许拿走我的树!”熊老汉依然不松口。

熊老汉和老婆有个造纸的小作坊,用竹子当原料造纸,工艺粗糙,做出的纸不能用来写字,当草纸都嫌硬,只能当纸钱用。平日靠卖点纸钱为生,谁家也不会常常死人,生意说不上好,只能勉强糊口,家里一贫如洗,所以把财物看得比命还重,树既是他的,那不能白送人。

胡铁匠是知道熊老汉的为人的,要从他手里拿点东西就如像在铁公鸡身上拔毛,但屋顶被砸坏了得花不少钱来修,心里也很窝火,熊老汉不仅不赔,连句道歉的话都没有,这火就更大了。

两人在那里绕来绕去说赔偿的事,一方要抢树,一方扑在树上叫嚷除非先砍死他。闹得动静大了,引来一群人围观,大家纷纷劝说。一些人对胡铁匠说:“熊老汉两口子吃了上顿没下顿的,哪有钱赔你,他也不是故意让树砸坏你屋子的,大家是邻居就算了吧。”

胡铁匠说:“没钱赔,把树给我总可以吧!”

有人又去劝熊老汉:“要不,你就把树给他得了?”

熊老汉呜呜地哭了:“这棵树我种了好多年,指望用它打口棺材呢,要是没了,我哪有钱去买棺材呀!”

这下人们为难了,又去劝胡铁匠:“要不算了吧?总不能让人家以后没棺材睡呀!”

胡铁匠仍然想不通:“那我屋顶坏了就白坏了?我就得白花这冤枉钱来修?”

人们就说:“洪水冲了多少人的房子呀,都找谁赔去呀,不也白冲了?你这屋顶其实也是风弄坏的嘛!”

其他人纷纷附和:“是呀是呀,想开些吧,你看我们不仅房子没了,连亲人都冲没了呢,不也得受着吗?”

相关小说